《重构教育理念:从工具意识到生态观念》论文介绍
亲爱的曾永成老师,各位学界同仁,大家上午好!
在向这次会议所提交诸多论文之中,我想拙文《重构教育理念:从工具意识到生态观念——人本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语文教育改革刍议》可能是唯一从中小学出发仰视并走进高等教育美学学术殿堂,又借此机会站在高等教育美学云端,狐假虎威地俯视基础教育,说三道四的了。我想首先向大家汇报一下这样一个把生态美学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的选题的来由。第一,应该归结于我的职业生涯,一直都主要在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及其研究与服务工作。我在中学教过语文,在大学教过中学语文教育学,参与编写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担任过中华书局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执行主编。第二,更应该归结于我是一直在接受曾永成先生教育、从其学术与人格中持续接受教益和影响的学生。在我四川师范大学求学期间不用多说,在我毕业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曾永成老师事实上一直是我的导师。1990年代前期,我主编一套《语文名篇学习辞典》,在语文出版社出版,曾永成老师指导了策划工作,并亲自执笔为我撰写全部“审美”内容。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们承担了一个先是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立项后来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的课题——中小学“做人-作文”教学研究,曾老师欣然受邀担任课题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正是用人本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并参与了全套理论的构建工作,提出了以高扬作文主体的主体性为根本原则(充分激发主动性、努力培养真诚性、放手激励个性化),以及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三个具体原则等核心理念。该课题公开发表的《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做人-作文”教学的理论思考》《以美育美 呵护童心——对“做人-作文”教学实验的美学思考》等多篇论文,由我担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8册中小学学生用书《做人-作文》,都是他美学和美育思想在语文教育中的结晶。其实,这两个事例也同时说明了我这篇论文选题的第三个来由:曾永成先生一直是俯下身子,在关心、参与和影响着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他的人本生态美学早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重构教育理念:从工具意识到生态观念》这篇论文。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引言部分,首先高度概括了曾永成人本生态美学思想的精髓。然后简要分析了用人本生态美学指导语文教育深化改革的合理性。接着,指出了当前语文教育的一个带有本质性的问题——“双重工具化”:
一方面,教育场域将学生视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待加工产品”,忽视其生命主体性;另一方面,语文学科过度强调工具性,导致人文性被边缘化,生态育人价值被遮蔽。
也就是树立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总靶子。最后,明确提出了人本生态美学是解决这个本质性问题的思想利器,用一句话为本文点了题,即:
人本生态美学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重构教育理念,将语文教育从“工具训练”升华为“生命成长”的过程,实现从工具意识到生态观念的根本转向,以适应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历史需要。
下面介绍主体部分。
用人本生态美学对中小学语文从课程理念的层面研究,可以得到的思考很多。一是为了节省篇幅,二是为了给接下来分别专门论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质量测评等方面改革的几篇论文留下空间,我重点从“突破工具认知局限,强调人的主体性”“摈弃生态题材标签,确立生态整体观”和“提升核心素养层次,培养生态审美人”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之所以是这三个方面,不是别的三个方面、四个方面,是因为这篇文章必须触及、解构并重构语文课程理念层面的重大问题、普遍问题和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文章才具有力度和效度。
主体部分的第一个方面是“突破工具认知局限,强调人的主体性”,标题即表明了一“破”一“立”的立场。这一节第一层意思是破除语文教育中的“双重工具化”。第一重是指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与其他教育行为一样,把学生作为别人实现某种政治和经济目的的手段和载体。如使其成为容器,机械地接受思想灌输;使其成为学校追求升学率,谋取利益的牺牲品。第二重是指语文学科一直被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定性为工具性学科,尽管2001年开始实行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实际教学中仍然是工具性占据主导地位,压制甚至没有人文性。文章指出了双重工具化的危害:
它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内在兴趣,将学习视为“苦役”;更重要的是,它扭曲了学生的生命认知,使其难以通过语言文字认识自我、理解世界,最终导致“人”的异化。
第一个方面的第二层意思是“立”,即“人本生态美学对主体性的回归”。我首先指出:
从马克思的“自然向人生成”理论来看,人的生成不是被动的塑造,而是自然史进程中生命主体性的觉醒与拓展,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向“社会存在物”,即真正人的存在物的辨证跃升。
并引用了曾永成先生在专著《生成与审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中的一段论述加以强调。然后分析了人本生态美学这一理论为语文教育的主体性回归提供了三重启示。
其一,确立学生生命的“生态性”本质。我认为:
人本生态学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自组织、自生长的节律性运动过程,那么语文学习就不是被动接受改变的过程,而是学生在语文生态环境中主动建构语文意识和语文素养的生命活动。
并以鲁迅的《祝福》和苏轼的《赤壁赋》教学举例阐述。
其二,激活学生的“自觉性”意识。我认为:
主体性的核心是自觉性,语文教育应通过创设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内在需求。
并以班级读书会和作文教学举例阐述。
其三,培育学生的“真诚性”品质。我认为:
在人本生态美学看来,语言的真诚是生态关系和谐的基础,因为真诚的表达能实现人与自我、他人、自然的真正沟通。语文教育应回归“言为心声”的本质,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诉真情,甚至传真相、达真理。
并以《报仁安书》教学举例阐述。
主体部分的第二个方面是“摈弃生态题材标签,确立生态整体观”,标题同样表明了一“破”一“立”的立场。这一节的第一层,分析了人们把语文课中的生态意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就是阅读和写作自然题材的文章,教育学生“爱护自然”的表现,指出了其危害:
这种标签化教学的局限在于割裂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当生态教育仅聚焦于“人与自然”的单向关系时,学生无法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更难以将生态意识转化为日常行为。
第二层意思,从人本生态美学的整体观出发,提出了建构语文生态圈的三条路径。
其一,挖掘“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我认为:
语言本身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晶,汉字中“山”“水”“木”等象形字,正是先民对自然节律的符号化表达;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本质上是人的生命体验与自然节律的共振。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共生。
接着以《诗经·蒹葭》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学举例阐述。
其二,关注“人与社会”的共在关系。我认为:
语言是社群交往的媒介,文本中的人际关系折射出社会生态的和谐与失衡……社会生态的和谐,始于语言的理解与尊重——当人能通过语言换位思考、达成共识,社会才能形成“共生共荣”的节律。
接着以《廉颇蔺相如列传》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举例阐述。
其三,引导“人与自我”的共处关系。我认为:
语言是自我认知的工具,文本中的自我反思为学生提供了“与自我对话”的范例。
接着以《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和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举例阐述。
主体部分的第三个方面是“提升核心素养层次,培养生态审美人”,标题继续表明了一“破”一“立”的立场。这一节第一层意思指出了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审美”核心素养界定的缺失:
其一,将审美视为“主体对客体的观照”,忽视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共生关系”;其二,将审美目标限定为“情趣与品位”,未涉及审美对完整人格的塑造作用。
第二层意思,提出了培育生态审美人的目标和三条路径。
其一,挖掘文本的生态审美内涵。我认为:
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资源,需引导学生超越“技巧分析”,体会其中的“生命节律”。
接着以《归园田居》和《春江花月夜》教学举例阐述。
其二,贯彻“生、和、合、进”的生态价值观。“生、和、合、进”是曾老师人本生态美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我认为: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层次,培养“生态审美人”,关键在于贯彻“生、和、合、进”价值观。
接着分别以《荷塘月色》《边城》《乡土中国》《老人与海》的教学为例加以阐述。
其三,引导“诗意栖居”的生活观念与实践。我认为:
生态审美的终极目标是将审美意识转化为“诗意栖居”的生存智慧。
语文教育应打通“文本与生活”的界限,让学生认识和体验“审美即生活”。
通过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这些努力,学生就能够明白:生态审美不仅是欣赏美、创造美,更是守护美、融入美、成为美。
文章以教材教辅编者节选或推荐美国作家梭罗《瓦尔登湖》和日本作家中野孝次的《清贫思想》,以及教师面对学生平时作文或考生应试作文中表现出的“出世”倾向和“风雅”追求不能简单否定等为例,加以阐述。
最后是文章的结语部分:
人本生态美学对语文教育理念的重构,本质上是一场“价值范式”的革命——它要求语文教育从“工具理性”转向“生态理性”,从“素养叠加”跃升“人的生成”。通过突破工具认知、确立生态整体观、培育生态审美人,语文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生命成长的中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态的关联、追求“诗意栖居”的境界。这一理念转型,是语文教育回应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关于拙文的介绍到此结束,再次请曾永成老师和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唐小平,全联书业商会副会长,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发表《浅谈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4期)、《通过个性化达到个别化——我的语文教学方法》(《教育学报》1989年第2期)、《李行健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2A期)等多篇论文,有的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发表《耄耋青年春常在,山高水长师恩深——两访张志公先生》(《师魂·师韵》,语文出版社1994年)、《欧京海画毛泽东肖像的酸甜苦辣》(《北京晚报》2013年12月19日)、《麻猫》(《阳光阅读》丛书,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美文[青春写作]》总第470期)、《执着于那一次相会——怀念汪国真》(《汪国真和他的朋友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5年)等多篇散文,有的被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同步读本。出版有《做人-作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综合实践活动》(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执行主编,中华书局2015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必修)》(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语文教育学》(合编,编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小学、中学和大学各学段教材。